是学霸、是博导,还是90后!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玥的履历,被网友称为“学霸天花板”。
今年31岁的博士生导师胡玥,走在校园里常被学生误认为是师姐。她对科研的兴趣启蒙于从事化工相关工作的外公,2008年,胡玥怀揣着对化学的热爱,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大二时,胡玥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平日课程她都选在周一到周四,剩余的三天时间赶到另外一个校区做实验。为了得到几毫克的目标产物,她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寻找最优的合成路径。
胡玥回忆,“那时候老师和学长学姐们,都很支持我们,一直给予鼓励。我第一次感受到科研的魅力,也是从那时候爱上了科研”。
大四,胡玥前往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交换,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公派留学奖学金,直博到爱丁堡大学继续进行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毕业时,胡玥以爱丁堡大学化学院最优秀毕业生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弗雷泽·司徒塔特奖。
据了解,该奖项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成立,每年会在爱丁堡化学院评选出一名获奖者,而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授予亚洲人。
2016年毕业后,胡玥决定回国参与中国光伏事业发展和建设。她通过博士后国际交流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加入韩宏伟教授团队。
“实验室,就是科研人员的元宇宙”,在胡玥看来做实验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安静的实验室,热闹的化学反应,仿佛是放给一个人的绚烂烟火”。
2019年,胡玥成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她和韩宏伟教授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已有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
胡玥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学生杜建康说: “胡老师每次给我们指导论文,批阅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大到实验数据的分析,小到英语语法、单词撰写,她都一一指导”。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师主页上,她的自我介绍也很“90后”。“土生土长的武汉伢,18岁时离开家乡兜兜转转又回到东湖边上,听高山流水,看白云黄鹤”。在研究方向一栏,她写道:正宗化学系本科加博士毕业生,本该专心捣鼓瓶瓶罐罐,因为“拯救世界”的梦想,开始研究太阳能电池,爱做五颜六色的染料,喜欢设计长得好看的分子……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