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24日,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因艾滋病引起的肺炎不幸逝世,一位摇滚巨星从此陨落。
随后席卷全球,创造了超8.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音乐传记类电影,一时间风头无两。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作为一部理应在国内没有市场的音乐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却直接火到出圈。
其实身为一个摇滚乐迷,在得知弗雷迪传记电影开拍之时,我就已经开始了期待。
而是它让弗雷迪这位摇滚乐史上最传奇的主唱之一,以一个有血有肉的面貌重新站在了我面前。
从影片中,我看到了那个舞台华丽不羁,风骚霸气的人儿,在生活中却是腼腆、羞涩内向。
我看到了他在最初面对性倾向转变时的挣扎,在得知患了艾滋病后的淡然和对摇滚最纯粹的追求,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
我看到了1985年那场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摇滚音乐现场演出”,关于弗雷迪台前幕后的故事。
我也看到了“老一辈摇滚人”对摇滚的执着,那时的摇滚总是与爱、抗争、行动相关联。
这是我以前不曾熟悉的弗雷迪,这是我在音乐中没办法听到的弗雷迪,但这也是最真实的弗雷迪。
弗雷迪曾说,只有摇滚乐可以让每个人感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爱音乐爱生活的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据说,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原因,离不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顾问,弗雷迪生前最亲密的身边人彼得·弗里斯通的帮助。
正因为有了彼得的回忆,才能在电影中展现出不为外人所知的生动细节,让世人看到了摇滚巨星弗雷迪有别于常人但又能为你我所理解共情的“人”的一面。
例如,在电影中,1985年温布利球场的“Live Aid”大型慈善摇滚演唱会上,弗雷迪已经罹患艾滋病了。线年,他才检查出艾滋病。
如果你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怀念这位横跨四个八度、创作了皇后乐队一大半传世佳作、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传奇人物。
除去《波西米亚狂想曲》,我更加推荐同样出自彼得·弗里斯通之手的《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
这是一本有别于市场上其他弗雷迪传的书籍,它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独到的音乐见解,有的只是作为弗雷迪最亲密好友的平铺直叙的私人回忆。
但这回忆中却饱含深情,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个最“普通”的弗雷迪和他所属的皇后乐队不为人知的一面。
可以说,这是一本写满回忆的私人日记本,一本十二年里的私人故事汇;而这些点点滴滴聚集在一起,则为我们描摹出弗雷迪的真实轮廓。
今天,是我们热爱的“牙叔”逝世三十周年,为了纪念他,也为了纪念曾经那最美好的一段摇滚时代。
经过摇滚客的努力,我们很荣幸获得了南京大学出版社《谁愿永生》的独家授权。
在弗雷迪逝世三十周年、皇后乐队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为大家全网首发这本精装典藏的《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
全书经过设计师精心打造,采用了醒目的红黑封面,书口及上下切口三边刷红,美感十足。
▲ 图为限量刷黑版不仅增强了特殊性,还提高了书的质感。但是仅制作了500本,一旦售完,将成绝版。因为之前已经开启了预售,现在刷黑版只剩两百多本了。
为了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大家买到这本具有纪念意义的《谁愿永生》,我们编辑部也是苦恼了很久。
就像作者彼得·弗里斯通所说:“我真诚地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大家都能从这位非常特别的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既特别又复杂。”
因为他的龅牙,罗杰·泰勒和布莱恩·梅是拒绝他加入的,认为他的牙齿会影响他的唱功。
加入皇后乐队后,弗雷迪创作了非常多广为传唱的歌曲,《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等等,他们也一起去了全球各个地方进行演出。
但要说弗雷迪的巅峰,一定是在温布利举行,七万多人一同参加的“Live Aid”大型慈善摇滚演唱会和那晚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这是弗雷迪最引以为豪的演出现场,他在场上激情四溢,带着七万多人一起舞蹈的画面至今是摇滚乐史上的名场面。
在同一年,他与男性恋人Jim Hutton开始了一段长期的关系。虽然一直没有公布恋情,但是媒体对他生活方面的批评与日俱增,他也长期被狗仔队跟拍。
1987年被检测出艾滋病,直到1991年才公开自己的病情,并于第二天因艾滋病引起的肺炎离世。
你知道他死于艾滋病,知道他掩盖多年病情,但或许并不知道他从患病到去世这段时间的详细经历,也不知道为什么到临死前却要公布自己的艾滋病;
你知道他是恋爱,知道他之前也曾有过正牌女友,但或许一直疑惑于为什么他死后会把自己的房子和版权的大部分留给前女友……
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为了突出父母对他的不理解,发生过比较激烈的争吵,但在现实中他却更像一个乖乖男。
“弗雷迪只要待在伦敦,每周都会去探望父母,任何一次圣诞节都不会错过与家人相聚的机会。他不会给他们讲很多他摇滚巨星生活的故事,但在家里,他永远都是敬爱父母,同时被父母爱着的孩子。”
在常人眼中,弗雷迪最爱的一定是伦敦或是国外。但真实的弗雷迪,一生中最喜欢的国家是国外。
去国外演出只是个幌子—弗雷迪不过是要去国外购物。国外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国外风的一切都能令弗雷迪沉浸其中。
这也能理解为什么《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国外的票房出奇的高,也许是因为他爱国外,国外歌迷也一直爱着他。
但是,彼得在文中却说,“他俩确实关系很近,但这友谊并未发展到床上去。弗雷迪的艾滋病绝不是从约翰那儿感染的。”
弗雷迪在生前的最后时刻公布了自己的艾滋病,大众曾一致认为他是迫于压力瞒不住了,但背后的原因却是,
一番讨论后,我们接受了背后的原因–在弗雷迪还活着的时候承认病因是有好处的。他的境遇和名望能对艾滋病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他的例子能告诉世人,任何人都有患上艾滋病的风险。
即使公布艾滋病会受到千夫所指,他仍然为了让艾滋病患者们得到积极的影响,不顾一切。
我们所见的,那最特别的传奇不过是台上的主唱,台下的弗雷迪,只有彼得·弗里斯通能够告诉我们。
但是,讲到弗雷迪临死前,将遗产分给了四个身边最亲密的人,熟悉皇后乐队的朋友应该有所印象。
彼得就是四位之一,一个对其饱含深情的密友,一个“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的男人。
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彼得熟悉弗雷迪的一切,包括他的创作过程、他与队友的争吵、他与情人的冲突,乃至他住的卧室、养的猫咪、吃的食物等等。
由于弗雷迪在生活中是一个极为内向害羞,很少接受纸媒采访,也极少在电视访谈中亮相,神秘且低调的歌手。
很多记者媒体一方面将舞台上的弗雷迪打造成“神”,一方面又通过道听途说的消息将生活中的弗雷迪描写成“魔”。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澄清一些离奇的流言。弗雷迪的生活总是被各种流言蜚语所围绕,而光是批驳其他弗雷迪传记中各种有意或无意的错误臆断和不实之词,就足够我写上满满一本书。可我不想做出一副学究的样子。在我看来,要想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弗雷迪,最好的办法就是如实记下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彼得的笔下,我们得以真正了解弗雷迪的个性、音乐、才华、为人、观念、嗜好和他的习惯……
即使在旅程中,弗雷迪的脑海里也时刻不忘音乐。向列侬致敬的《生命是真实的》,便出自大西洋上的三万英尺高空。
飞行途中,弗雷迪突然扭过头来问我:“你的纸和笔呢?我想到了几句歌词。”无论走到哪,我都会随身携带纸笔,以备不时之需。
我们靠在飞机前端头等舱的座位上,他思索了两分钟,终于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歌词“我枕头上的罪斑”!
在1985年的LIVE AID演唱会上,弗雷迪和他所在的皇后乐队仅仅只给到了二十分钟的表演时间。
为了这二十分钟,乐队租下尤斯顿路上的肖剧院,紧锣密鼓地排练了一个星期。他们还专门招来巡演团队中的多位音响、灯光技师,包括崔普卡拉夫、吉姆德文尼,还有来自国外的斯蒂克尔斯等。
即使在被诊断患有艾滋病后,弗雷迪从未在身边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痛苦和忧愁,更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继续专注地投入创作和录音中。
弗雷迪也习惯于放纵,为了窥视肌肉美男,他会起个大早赶到海滩去占据有利地形。
他也永远不会停止去酒吧猎艳的脚步,因为他认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渣男语录)
那是弗雷迪的“专属角落”,光线很暗,却拥有最佳视角,可以看到整个酒吧的情况。没有人能逃过他的法眼。
译者陈震说“译完这本书,我对弗雷迪有了全新而深入的认识,知道他为何能成为传奇巨星了,随之而来的,对于他的歌曲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再次聆听它们时也更深地被触动了。”
《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不是音乐类个人传记中文笔最好的,但一定是最能打动人心,最特别的之一。
就像牙叔可能不是摇滚乐队主唱中最成功的,但一定是最热爱摇滚和生活,最能给乐迷带来享受的之一。
十年来,无数的人因为读了它,而了解到了那个最真实的牙叔,那个与热爱、抗争同行了一辈子的皇后乐队主唱。
但是,当初出版社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卖得很好,所以印得不多。卖断货之后,出版社也没有再加印,导致很多乐迷找不到书看。
今年因为是弗雷迪逝世三十周年,又恰逢皇后乐队成立五十周年,我们摇滚客特意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希望《谁愿永生》可以重版。
本书的译者陈震,是国内摇滚译圈的大佬,也是翻译摇滚传记最权威的之一,曾翻译过尼尔·杨、皮特·汤森、埃里克·克莱普顿等等摇滚巨星的个人传记。
同时,新版的封面装帧出版社全部重新设计,醒目的红黑封面,书口及上下切口三边刷红,凸显美感与精致。
最重要的是,摇滚客和关注摇滚客的朋友们都非常幸运。《谁愿永生》我们得到全网首发授权,在别处根本买不到。
如果手速慢了,不仅只能买到红色通贩版(三边刷红),还将永远不可能买到限量刷黑版。
温馨提醒:如有任何问题可通过“果酱心选-在线,感谢您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