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 “平民法官”陈志民

陈志民,利津县人民法院陈庄法庭庭长,一级法官。多年来,他司法为民、解纷解忧,他主动作为、创新司法,他勇担重任、服务经济,在他的带领下,陈庄法庭积极推进纠纷多元化解,努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服务百姓民生、保障辖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被东营市委、市政府授予实干突破先进个人、优秀员、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

陈志民自2002年调至陈庄法庭工作,一干就是10年。2016年他又回到陈庄法庭任庭长,就这样,再次开始了他早出晚归、舍小家下沉基层服务群众的日子。他经常说“老百姓不容易,他们的权益不仅要好好保护,还要尽快帮助他们实现诉求”,就是这样朴素的为民情怀,让他高效审结多起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

2019年的10月,陈志民得知有137名工人要状告辖区内某企业追索劳动报酬,主动要求审理这100余起案件,拿到案件后,20多个日日夜夜,不停翻看卷宗找准重点、反复拨打电话沟通案情、制定多个调解方案,通过两天半集中庭审,逐案审查确定具体薪资数额,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137起案件全部调解完成。

案结事未了,在这些工人申请执行讨要薪资时,他更是积极向执行同事反馈企业履行能力和每一名工人的情况,等到他们真正拿到工资了,才算真的放了心。

办理案件时为民想、替民急,让他在调解一起医疗事故责任纠纷时,得到死者母亲深深的鞠躬,让他在执结二十年积案后,收到当事人手写的感谢信。他在年节不能回家只为抢先冻结账户执收案款,他冒雨求证只为维护伤者权益。他在法庭设立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只为温馨立案帮办,走进田间地头推出“巡回法庭”“农忙法庭”只为服务三农,一句句的“大娘你放心”“不要着急慢慢说”“相信我们,相信法庭”,让群众真切感受司法温暖,16面锦旗是司法为民落到实处的勋章。

陈志民作为利津县法院唯一派出法庭的庭长,他不仅着重提高法庭的审判质效,更是将法庭与乡镇融为一体,以服务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通过执法办案,积极探索服务大局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辖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维稳提供法治保障。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处于转型升级期间的企业雪上加霜,他多次走访慰问辖区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迅速制定了《关于发挥审判职能为辖区企业应对疫情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助力企业协商和解、共渡难关。更是在接到涉企案件时特事快办,将服务经济发展的责任融入到具体案件中。

2020年2月份,正是企业复工复产的艰难期,他承办了一起两家企业因承揽合同纠纷诉至法院的案件,考虑到疫情期间,企业的生产复工压力很大,为降低企业成本,必须特案快办,为企业复工赢得时间,遂第一时间了解被告企业生产能力、经营状况等,与原被告企业反复沟通,讲明和解对两家企业复工复产最为有益,不利影响最小,应为当前疫情时期最好的解决纠纷办法。最终,通过电话调解和线上办案,从立案到结案,仅用8个工作日;从账户冻结到解除保全,仅用6个工作日,原告企业追回资金保障了合法权益,被告企业账户及时解封促成了经贸往来,以“快”止损,为企业赢得了复产复工先机。

他不仅在重要时期担重任,更是主动作为,强化司法治理,积极推动府院联动意见的出台及实施,走进山东利津农村商业银行、利津舜丰村镇银行等金融部门举办服务“三农”助推金融动能转换座谈会,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陈庄法庭连年被辖区党委政府授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

陈志民作为一名员额法官,办案效率高、质量好是全院有名的,他是全院多年的“办案能手”,结案数始终位居全院前列,真正做到了“零错案、零投诉、零”。

在案件审结之余,陈志民经常想,只是单纯的办理案件不能实现一个法庭、一位身处基层贴近群众的法官的真正价值,所以他开始走访司法局、公安机关、行业组织,全力推动多部门合力解纷的脚步。

他探索成立“汀罗镇法官工作站”“陈志民法官工作室”“便民联系点”,形成“群众固定接待日”工作制,以“司法需求信息员、诉前纠纷协调员、法院诉讼调解员、法院执行联络员”的身份融入“网格”管理,形成“网格化+调解+司法确认”的工作模式。

2021年,陈志民带着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进入陈庄镇多元化矛盾调处中心,首创在线云端调解案件,连线人民调解员、交警部门办案警官、律师等各界人士全程参与调解过程。调解完成后,陈志民玩笑着说“在聚光灯下办案,心情很不错”,就是带着这种“不错的心情”,“兼职法官”一当就是16年,诉前化解纠纷600余件。他所在的陈庄法庭多次被记“集体三等功”,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老年人公益维权服务示范站”,2017年被记“集体二等功”,2021年荣获“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最高法民一庭21-22年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专业法官会议纪要摘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