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差点当上总统的“史上最嚣张毒枭”为何被穷人爱戴?

上世纪80年代,南美洲哥伦比亚出现了两位震慑世界的大人物,一位我们都很熟悉——198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而另一位则是劣名昭著的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

世界级文学大师与世界级大毒枭,来自不同世界的二人却因一起震惊世界的绑架案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对抗政府将他引渡至美国进行审判的法案,“大毒枭”埃斯科瓦尔绑架了九名记者和一名政要亲属,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

一位勇敢又文笔利落的记者,通过三年时间走访整理,将这件杂糅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复杂事件还原,写就了堪称新闻范本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而这位名声大噪的记者就是马尔克斯。今天书集君就为大家揭秘这段尘封多年的往事。

巴勃罗•埃斯科瓦尔,豆瓣9.2分神剧《毒枭》主人公原型,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首领,他曾控制美国约80%的可卡因买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七大富豪”之一,是美国政府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但也是从哥伦比亚普通家庭走出的草根“富一代”,是哥伦比亚穷人们口中的“大善人巴勃罗”,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毒枭。

巴勃罗出生贫困,所以他小时候的梦想就只有一个——赚大钱。从偷墓碑开始,他把业务逐渐扩大到偷车、卖假彩票、走私香烟、诈骗、敲诈勒索等,几乎无恶不作。凭着魄力和决心,才20岁他就已成为麦德林的街头霸王,手下还收了一群忠诚的小弟。

1981年12月2日,年仅31岁的巴勃罗·埃斯科瓦尔被推举为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的魁首。此后,他进一步健全麦德林集团的贩毒组织和机构,壮大它的力量。

在他最声势煊赫的时候,集团拥有大小头目250人,杀手3500余人,毒贩25000余人。在动乱的哥伦比亚,他掌握着这样一支精良而浩荡的“军队”,视政府与法律如无物,视官员与民众如殂肉,在街头不断制造着枪击、爆炸、绑架,予取予求,肆无忌惮。

他甚至还骄傲的接受媒体采访:“哥伦比亚人民终于拿起了打倒美帝主义的有力武器,我们对美国社会上的2500万吸毒者不负任何责任。”

对于美国不留情面,可是对于自己的祖国,埃斯科瓦尔却爱的深沉。哥伦比亚有大量的穷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他便发起了“无贫民窟的麦德林”项目,在一处遭遇了火灾的贫民窟建造房屋数千所。

如今,这个区域仍被称为“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区”,为一万两千多居民解决了住房问题。同时,他还陆陆续续为贫民建了学校、足球场、公园等。他还主办报纸,为遭遇不公的贫民发声。

在麦德林有三分之一的产业都直接或间接从“毒品资金”中获得好处。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的福利和经济都飞快地飙升。所以巴勃罗也被平民尊为神,许多人都叫他“大善人巴勃罗大爷”。

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大量平民的支持,巴勃罗居然有了当国家领导人的想法,他经常在公开场合演讲、出书、办活动,甚至还真的当选过国会议员。面对这样有心计的“毒枭”,哥伦比亚政府就更加有心无力了。

不过被巴勃罗毒品害惨了的美国,则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从1987年起,美国政府就一直向哥伦比亚政府提供各种助攻,想让麦德林集团快点被端掉,并最后与哥伦比亚政府签定引渡条约,准备亲手制裁这位世界毒王。

因惧怕被引渡到美国,埃斯科瓦尔绑架了九名哥伦比亚记者和一位政要亲属,作为和政府谈判的筹码。在被关押的日子,人质经历了恐惧、不安和焦虑,比如半夜被枪抵着太阳穴醒来,受到粗暴的呵斥辱骂,当得知有的人质被枪杀的消息时,他们被彻底击溃。

最后,在人质家属的协调下,一位德高望重的神甫取得博弈双方的信任,敲定了“停战协约”,解救了人质,将埃斯科瓦尔和他的羽翼暂时送入了监狱,为哥伦比亚赢得了片刻安宁。

绑架案发生时,哥伦比亚被毒枭搅得动荡不安。如马尔克斯的传记作者杰拉德·马丁所说,“根本就不可能有人能把哥伦比亚这些年来的混乱理出头绪,进而创造连贯的情节、建构有力的叙事。”

然而当《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西语版横空出世,所有人都承认,“这位伟大的小说家又写出了一本高水平、令人欲罢不能的书。”有些人甚至说,如果自己没能一口气读完,便会不停地担心书中的这些人无法脱离困境。这便是马尔克斯,一个顶会讲故事的人。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像电影般紧张激烈,充满悬念,有着新闻的严谨和令人兴奋的语言,堪称非虚构文学的典范之作。马尔克斯本人也说:“《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比我最离奇的小说还要离奇。”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马尔克斯倾注了不少心血。从开始采访到最后完稿,中间历经三年,成书时,他已年近古稀。在这三年中,他不辞辛劳地拜访相关人士,无数次因同情受害者的遭遇而心力交瘁。

而最让人担心的还是马尔克斯本人的安全问题,绑架案的幕后黑手——在哥伦比亚呼风唤雨的毒枭埃斯科瓦尔正逍遥法外,直至十二月才被击毙。虽然他的势力已被大大削弱,但仍有潜在的危险性,而这并没有令马尔克斯放弃将这起绑架案公之于众的决心。

在《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中,他写道:“(将这本书)献给所有的哥伦比亚人——无辜的和有罪的——并希望书中的一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