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路易·Louis Malle(1932-1995)被称为影坛新浪潮的开山人物。在此后的30多年里,他高产优质地拍摄了多种风格和主题的影片,成为法国电影的中坚力量。
离开法国后,路易·来到美国,他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也是少数在美国还能保持自我风格的“国际导演”。
左起:洛德·勒卢什Claude Lelouch、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路易·、罗曼·波兰斯基
西班牙《电影与录像》杂志曾这样评价他:路易·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世界级导演,他的特点是风格上的跳跃性和主题的非连贯性。
我们在他的众多的影片中,经常看到的是一个儿童的世界,一种对环境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一种揭露社会本质的本领。
他在美国期间所拍摄的影片,尤其是他勇敢无畏地回到过去的那部影片《再见,孩子们Au revoir les enfants》(1987),为他的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曙光。
《再见,孩子们》表明了,尽管当年纯粹由于时间的巧合他被列入新浪潮战士的行列之中,然而事实上,他始终表现得象一个传统学派的导演。
而且,他决心表现他自己所迷恋的那种创作意念,决非是在掌握了各种电影样式和技能之后。
另外,路易·的影像风格永远呈飘忽不安的状态,让影评人难以把握,无法把它以类型归类。
拉斐尔·费伊特Raphael Fejtö在电影《再见,孩子们》(1987)中的影像
以往,人们常会用梅开二度来形容再婚的伴侣,路易·则走得更远,换了三任不同国籍的太太,可谓梅花三弄了。
1932年10月30日,路易·出生在法国一个上层资产阶级的家庭里。18岁时他开始在高等电影学院学习摄影和导演,两年后他作为一名优等生毕业了,选择在雅克·谷斯托船长的一艘轮船上作为他的实习场所。
尽管影片没有多少观赏性,它却获得了1956年第9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
此后便是他的处女作《通往绞刑架的电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1958),这是一部深受美国电影影响的精美的悬念片,根据卡莱夫Noël Calef的小说改编,描写一对情人决定除掉那个不合时宜的丈夫,当女方等待男方一起私奔时,男方在被害者的电梯里被捕了。
作为一种风格的尝试,路易·的兴趣集中在描绘巴黎清晨和夜晚所产生的痛苦,这是路易·极为喜爱的一种情绪的表现。
电影《通往绞刑架的电梯》(1958)片场,左起:莫里斯·罗内Maurice Ronet、路易·、让娜·莫罗
同时,影片配上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著名爵士乐作曲家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1926-1991)的音乐,这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做法。
乔治 萨杜尔Georges Sadoul(1904-1967)看完这部电影后称路易·为“电影诗人”,这部影片受到热烈欢迎,路易·因此片而荣获路易·德吕克奖,为他授奖的是该片女主演让娜·莫罗。
继这部处女作之后,路易·又邀请让娜·莫罗来主演他的《情人们Les amants》(1958),为出于感情自由的通奸正名。
影片手法已十分娴熟,作为影片主线的那场表现爱情的夜景戏,掀起了当时很大的轰动,弗朗索瓦·特吕弗称这场戏为“电影的第一个爱情之夜”。
这部电影杀青前,她与导演路易·分手——两人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1958)时相爱。
电影《情人们》(1958剧照,让娜·莫罗和让-马克·伯里Jean-Marc Bory
路易·在早年的采访中提到此片拍摄期间,他描述了一个“不美”但“迷人”的让娜·莫罗:因为让娜·莫罗的脸不上镜,摄影师给她上很重的妆,冲印出来效果甚至是吓人的;但银幕上,“她可以看起来几乎是丑陋的,但十秒钟之后,像换了张脸一样,变得无比迷人。”
正如路易·所说:“我认为拍第一部影片是很容易的,就象写第一部小说,只要是和自传差不多就行。但是最因难的是拍第二部影片。而我却决定在一段时期里拍摄各种样式的影片,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要保证每一部都比前一部更好。”
此话绝非戏言。路易·的下一部改编作品是1961年拍摄的《私人生活Vie privée》(1962),这是一次尝试把英国喜剧作家诺尔·科尔德的作品同女影星碧姬·芭铎Brigitte Bardot一致起来,即用前者的同名剧作去适应后者的个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失去了个人风格,但是也许这样更有利于解决任何类型的影片。
他确信:“人们说我是玩弄风格的把戏,但我不认为。比如说,一个画家,能立即找到他之所需;需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去寻找它。”
在以后的那些年里,这种寻找随着路易·越来越接近人的最隐秘的领域而变得愈加残酷。这类影片的出现使他声誉日隆。
1963年改自法国名著的《鬼火Le feu follet》(1963),描写了酗酒的堕落浪子在自杀前的种种遭遇和颓废心态。作品让颓废的灰暗发出了珍贵的光辉,微弱的光芒里有路易·对逝去青春的悼念。影片获第2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路易·拿出的第一部杰作是《江湖女间谍Viva María!》(1965),一部由让娜·莫罗和碧姬·芭铎主演的巨作,她们扮演两个歌舞演员。
她们绝对是无政府主义者,并参与了一个假设的拉美国家的革命。路易·的这部巨作无非是要试一下,让娜·莫罗和碧姬·芭译哪一个更为出色。
而且印度政府甚至采用外交手段驱逐BBC在印度的员工。但无论如何,这一套影片已经是记录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接着,他在群导合拍的《勾魂慑魄Histoires extraordinaires》(1968)中,路易·导演了《威廉·威尔逊》这一集,描写威尔逊(阿兰·德龙Alain Delon 饰)面对他的分身和朱塞平娜(碧姬·芭铎 饰)时所遭受到的内心痛苦。
这是一部完全按照路易·自己的意愿拍摄的短片。路易·说:“它是我电影生涯中的一次决裂。我想重新回到现实,并把自已隐藏在现实的后面,把摄影机变成一面沿着那些道路漫步的镜子。”
这两部影片是《好奇心/那个少男不怀春Le souffle au cœur》(1971)和《拉孔布·吕西安Lacombe Lucien》(1974),两部近似自传体的影片,每一部都引起影界的争议。
《拉孔布·吕西安》对一个在抵抗运动中成为纳粹告密者的年轻乡巴佬,作了一种温情的描绘。
皮埃尔·布莱士Pierre Blaise在电影《拉孔布·吕西安》(1974)中的影像
在这两部光彩夺目的影片中,路易·显示出一种超凡的表现那些令人生畏主题的特殊本领。
路易·后来在杂志访谈中认为自己最棒的经历是和《拉孔布·吕西安》中那个17岁的男孩合作的那次。
“在拍那部电影之前,他在森林中工作,是一个伐木工,从来没有看过电影。他对这项媒介一无所知,真的有点像是一个野蛮人。
“但他呈现出了我所看到过的最有趣的表演。他与我所写的人物非常贴近,但他也赋予了那个人物很多我想不出的东西,这一直让我感到很惊喜。”
直到派拉蒙公司制片人和《拉孔布·吕西安》的狂热崇拜者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拿出300百万美元让他到好菜坞去拍片时,他才开始思考在美国拍什么
电影《艳娃传》(1978)片场,路易·(中)正在给弗朗西丝·费伊Frances Faye(左)和波姬·小丝说戏
当他踏上旅程时,一个将持续10年的新阶段在路易·的眼前展现了,这也使他成为了极少数能够与美国导演抗衡的欧洲导演之一。
电影《艳娃传》(1978)宣传时,左起:波姬·小丝Brooke Shields、基思·卡拉丹 、路易·、苏珊·萨兰登
《艳娃传Pretty Baby》(1978)是描写新奥尔良红灯区一职业12岁的女儿的成长和最初的经历,因为在20世纪初第一个10年中,那里集中了城里所有的。
尽管该片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路易·在美国好莱坞所拍的影片中最优秀的无疑要算是《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1980)。
在大西洋城,他和剧作家约翰·格尔John Guare找到了不停地境迁人移的旋涡,这些激励了他们的想象力。
演员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1913-1994)在这部影片里出色地扮演了一个毒品交易的中间人。
在他周围是一系列刻划得很生动的人物,人物关系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是那样复杂而毫不混乱。
评论认为,路易·的美国化完全成功了。影片赢得了1980年第3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得到了1982年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5项奥斯卡奖的提名,可惜最终一个奖也没得到。
从此,路易·开始深入到他早年作为人类学者的兴趣之中,“在这个大门敞开的移民国家,处处充满鲜明的对照。在这里,确实存在着陈腐的东西。”
他开始了三部系列影片的第一部《阿拉莫湾Alamo Bay》(1985),影片根据当年发生的真实事件而改编,越南渔民在那里安家,开始为鱼源越来越少而同得克萨斯州人发生争执。
这是路易·在异国拍摄的一部最雄心勃勃的影片,他将剧情片和纪录片揉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他以后几部影片中,他追踪朝鲜、俄国、巴基斯坦及尼加拉瓜等各国移民的足迹,这些移民一方面想要加入这个国家,同时又为保留他们的传统而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路易·对美国的好奇心消失殆尽,他说:“我觉得渐渐失去了与当地人的区别,我对美洲的看法可以说已趋于正常化、美洲化。”
他坦诚地宣布:“如果我最终又回到法国,那是因为我对美国的好奇心开始淡薄了。”
1986年,路易·回到法国,而他重归法国电影界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再见,孩子们》。这一选择可以说是一种寻根意识使然。
拉斐尔·费伊特Raphael Fejtö在电影《再见,孩子们》(1987)中的影像
他最终决定选择他自身的经历和他对少年时代的回忆来作为影片的素材。该片获1987年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是路易·1986年9月回法国后的一大成果。
《再见,孩子们》是编导路易·以自己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个真实的事件为素材创作的。
标志着人们所期待的路易·出走美国十年后的回归。它是一部不加掩饰的自传体影片,又是一堂电影课。
因此,这部影片还获得得了1988年第1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布景、最佳剪辑7项大奖。
电影《再见,孩子们》(1987)外景地,导演路易·(右)给拉斐尔·费伊特(左)和加斯帕·曼尼斯说戏
尽管很多观众是从惊悚片《烈火情人Damage》(1992)开始真正从新认识路易·,它是由当时还很年轻的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饰演衣着优雅的诱惑者,与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饰演的无聊的议员相遇,两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爱情电影的那种无言吸引。他们令人痛苦的尴尬的场面预示着一个悲惨但可笑的结局。
同时,这部电影的部分是推动剧情和情感深化的重要行动,这一切,都在为最后的悲剧结局所铺垫,形成强烈对比,有多激烈,就有多悲烈。
虽然《烈火情人》在镜头表现上比《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及《情人们》大胆狂野,但此时此境再拍这样的禁忌题材,已注定是一场在爆炸之上的爆炸,因其个人也因其时代,其内在的震撼和冲击力,仍无法与其早期的黑白作品相比。
每当人们问路易·创作的那些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影片究竟有何共同之处时,他总是回答说“我。”
路易·坦承自己有重复自己的倾向,“那些拍过的题材就像我曾经的情人们’,要知道,离开了就不要再回头,”因此,他极为努力而又自觉地抗拒回到业已探索的领域。
路易·认为:“我真的觉得一个艺术家的天职是去创造一个世界,一个以风格及眼光来定义的世界。同时,我很崇拜那些不断求新的艺术家,他们不会一直守着同样的技巧,同样的表现手法。”
“性感小野猫”风流成性,离婚三次,两次自杀未果,曾被儿子起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近期评论